標志著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到了。
《小寒時節——
正同云暮慘,勁風朝烈》
作者丨宋英杰
出自《故宮知時節: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》
雖然小雪、大雪節氣是因雪而得名,但小寒反倒是天最冷、雪最多的節氣。
小寒時節,日照和降水,都開始觸底反彈,而且是強力反彈。氣溫卻還在繼續觸底,風也變得更狂躁了。
小寒的天氣,按照陶淵明的說法是:“凄凄歲暮風,翳翳(yì,晦暗)經日雪”。
小寒的到來
標志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
就要來了
此時是陰邪最盛的時期
應謹防寒邪入體
熬過這段冷天氣
為春天的健康儲備能量
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倒數第二個節氣,也是陽歷年的第一個節氣。
雖然從字面意思上理解,大寒冷于小寒,但在氣象記錄中,小寒比大寒冷,是全年最冷的節氣。都說“冷在三九”,“小寒”一過,就進入“出門冰上走”的三九天了。
此節氣過后,氣溫往往會大幅下降,冬天最冷的時候也就到了。這對中老年朋友們來說,也就到了一年中最難熬的時刻了。
古話說:三九補一冬,來年病無蹤。這怎么補?冬至養生立刻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。
小寒冬補要點是“三藏”
1、藏能量
身體也是和大地一樣,冬季要“藏”,此刻進補高熱量的食物才能對抗寒冷的侵襲。
2、藏脾氣
冬季是高血壓、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,藏起自己的脾氣,就能避免因情緒激動引起的突發疾病。
3、藏身體
冬至時節人體的陽氣太弱,所以身體的抵抗力也較差,這時要躲著寒涼,外出時一定要戴圍巾,捂好背、腹和足底,避免風寒的侵襲。
慢性病患者要:三防
許多慢性疾病,都很容易在冬季發作。因此慢病患者除了做好日常的身體養護,足量飲水,預防疾病的發作也很重要。
糖尿病患者:飲食控制,避免血糖波動過大。減少主食,增加蛋白質的攝入。
心血管病患者:適度運動,增強血液循環。
腦血管病患者:低脂、低油,避免寒涼。
痛風患者:保護好關節,多飲溫熱水,選擇低嘌呤、高蛋白的蛋奶類食物進補
起居三防
1、防頸寒:頸部肌肉受到寒氣侵襲以后,部分肌肉會維護性收縮,導致頸椎間隙變窄,神經、血管壓迫,增加頸椎骨病的危害。戴圍巾穿立領衣不但能給脖子保暖,還能避免頭、頸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,對預防高血壓病、心血管病、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處 。
2、防肺寒:喝熱粥、喝溫熱水散寒。流鼻涕、咳嗽、頭痛⋯ ⋯ 風寒感冒是老人冬日常見的病。
癥狀輕者,可選用清代《惠直堂經驗方》神仙粥:“一把糯米煮成湯,七根蔥白七片姜, 熬熟兌入半杯醋,傷風感冒保安康 。”簡單易行,療效不錯。癥狀重者,還得看醫生。
3、防腳寒:睡前用熱水泡腳,既解乏,又有助于睡眠。人體的足部穴位很多,在熱水的浸泡下,舒筋活絡,加速血液循環,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。